English

浇灌高科技之花

1999-01-11 来源:光明日报 朱庆 顾永红 我有话说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东南大学在多年的科学研究和改革中,尤其是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创新绽放科技奇葩

国家在实施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中,选择了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材料科学等七个领域重点突破。东南大学从本校实际出发,发挥工科见长的优势,在无线电通信与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能源工程、生物医学、交通运输等学科集中攻关,取得了巨大进展。

无线电通信与电子技术学科逐步形成集团优势。早在70年代中期,东大无线电系李嗣范教授就带领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开始致力于毫米波尖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其中,孙忠良教授等人研制的“毫米波管及其振荡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

进入90年代后,国家分别于1990年和1991年在东大建立了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集结了以国家“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何振亚教授、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程时昕教授为首的15位博士生导师和一大批著名专家,在毫米波集成前端、智能信号处理及应用、无线通信接入技术、个人通信理论与技术、计算电磁学、激光驱动电路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均处于学科前沿。

学科、人才的集成不仅使无线通信技术的创新成为可能,也成为必然,该校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在国内独创了几个“率先”:

针对微波频谱日趋枯竭,无线通信迫切需要开发和利用新的频率资源,东南大学在国内率先开展毫米波电路、网络、元器件和毫米波传输等方面的研究。

计算电磁学是国际上近年新兴的研究方向,是毫米波移动通信技术的超前研究领域,东大组织力量在国内率先开展研究,为国家在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做准备。

东大还在国内率先开展扩展频谱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1993年,当基于扩展频谱技术的移动通信技术正式演变成为CDMA国际规范时,该校已经系统掌握了有关理论与技术,并承担了国家“863”通信技术的重大课题“CDMA/PCN示范系统”的研究;当CDMA移动通信技术成为国内产业部门普遍关注的焦点时,东大已经完成了CDMA系统关键技术的系统集成,在国内CDMA研究领域一枝独秀,出现了国内外产业部门争相前来洽谈合作的景象。

目前,东大的无线通信技术专家们,瞄准新一代宽带通信系统的基础研究,为中国民族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作长远的准备。

生物医学与分子电子学基础研究异军突起。东大独创分子电子学研究领域,已经成为我国实力最强的分子电子学研究基地之一。作为继真空器件、半导体器件之后的第三代电子器件的分子器件是一种由有机分子或生物分子组装而成的纳米器件,通过分子层次上的化学和物理作用实现信息的检测、处理、传输和存储等功能。东大在国内最早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在纳米技术、分子有序组装技术、光电分子器件、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分子生物传感器以及基于分子器件的仿生信息处理技术与系统等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面积沉积LB膜诱导液晶排列技术,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反响;陆祖宏教授主持的“高分辨超薄有序抗蚀层及其刻蚀技术”研究,运用分子有序组装技术,制备出0.38um的4英寸铬掩版,经电子部专家鉴定,达到当前国际先进水平。

东大将生物技术、医学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学科集成,开展了生物医学技术的研究。

生物医学系主任罗立民教授等人,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套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软件。这套系统软件包括旋转式头部、体部伽玛刀治疗系统,静态式头部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头部、体部光子刀治疗计划系统,以及体部X线适形放疗计划系统和三组常规放疗计划系统。这一软件与我国不久前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旋转式伽玛刀配套,获准出口美国市场,成为首台进入美国市场的大型国产医疗设备。

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技术蜚声中外。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PFBC-CC)发电技术,是一种高效率、低污染的新型洁净煤发电技术,不仅可节约发电用煤10-15%,还能大幅度降低粉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对人类环境的污染。东大以热能工程学科为基础,发挥各学科的集成优势,在燃烧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煤的清洁高效燃烧技术、能源利用研究和大气环境保护等方面攻关,成为国内唯一的从事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研究并取得重大进展的重点大学,并承担了由国家计委投资8000万元的江苏省贾汪电厂15MWePFBC-CC中试电站的建设设计任务。

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

90年代初,东大的领导、科研专家到企业和地方考察时发现,高校和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上存在着许多不同认识。高校认为企业缺乏长远眼光,不肯对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作风险投资,有些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企业则认为高校缺乏市场意识,技术成熟度不高,要价过高等。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影响了双方合作的积极性。这使得该校领导、教职工认识到:作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在办学上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毋容置疑;但作为江苏省历史最久、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首先应该为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东大于1996年先后与江苏省金坛、扬州、高淳等6市、县签订了共建合作协议,成立了董事会制的“金坛学院”,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这是我国县市在大学内共同办学院的第一次试点,被教育界、舆论界称为“金坛模式”。

近年来,东大先后与熊猫集团、跃进汽车集团、同创集团等单位联系,联合申请承担地方重大科技攻关任务。1997年后,东大又相继与国内5家大型企业集团组建联合研究院,其中与南京熊猫集团、深圳华为集团、南京跃进汽车集团等建立的是非独立法人的联合研究院,不仅每年有固定的科研经费,而且学校科研人员直接参与企业产品的更新开发和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使产学研合作真正成为推动企业发展、带动学科建设的有效形式。

1997年底,东大从长远合作的思路出发,按照市场规则,由一批博士生导师、教授领衔,与无锡小天鹅集团等单位合股建立了东南大学无锡应用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与其他形式的科研联合体不同的是:它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知识技术为依托,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实现了科技经济一体化。学校以知识投入参与生产,这一新的产学研合作形式已引起了知识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

产学研合作促进了东大科研投入的多样化。来自企业的科研经费在全校科研经费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八五”期间3亿元科技总投入中,企事业委托开发的经费有1.2亿元;到1996年,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占科技总投入的68%以上,真正形成了“为市场服务,靠市场吃饭”的科研新格局。1997年,该校科研经费超亿元,居江苏高校首位。1998年科研经费又达1.36亿元的新高,真正体现出产学研一体化的强大力量。

走向综合集成之路

几年来,东大在产学研合作中促进了学科建设,深化了教学改革,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该校发挥学校综合优势,特别是教育和技术优势,通过举办研究生班及技术培训班,接收地方和企业的干部来校进修学习。人才培养的层次提高了,使得合作的范围更广了。

产学研合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由该校和电力自动化设备总厂合作开发的“WFBZ-01型微机变压器组保护装置”,是我国第一套适用于600MW大型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装置,填补了国内空白,完成后即投入批量生产,近两年创产值6500万元,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名列第一;“初乳末制造技术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应用于南京“金芭蕾”化妆品有限公司的高档活化系列化妆品,新产品上市后受到消费者的欢迎,1997年创产值1000万元。东南大学参与的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路面结构”设计,成为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从东大近年所取得的科研成就来看,大部分是由多个学科、专业共同攻关所取得的。这就是该校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冠群提出的“综合集成之路”。随着知识在经济活动重要性的迅速增加,参与知识生产、传播的机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知识的创新过程越来越复杂。那种固步自封、自成体系、单枪匹马的科技创新模式已经落伍了。创新过程已经从简单的“线性技术拉动”和“需求拉动”模式转变为系统集成和网络集成。

东南大学高度重视在学科发展和科研中发挥综合集成的作用。早在90年代初期,就相继开始建立建筑土木、电子信息、能源动力、交通运输等学科群。近年来,该校更加注重加强各学科的集成。该校集成计算机系、自动控制系、机械系、经济管理学院和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的骨干力量,承担了北京第一机床厂CIMS课题的研究工作。以项目为纽带,项目组为实体、中心组作虚体,把学术基础、设计规划、工程应用集成起来,经过五年多的艰苦攻关,1995年,该项目获得了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颁发的“工业领先奖”,成为该学会颁发的第一个美国境外的获奖项目。它标志着中国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且被认为这是综合集成与中国经济相结合的第一个成功范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